和老師談提報單的題目,其實也在找尋我真正想研究的領域,我想不會差太多了,就鎖定「臺灣民俗」。
但是,這個大方向還是太大了,而且和老師談題目時,兩次都被退,#(┬_┬)泣!我還得再多多閱讀才是。
開學以來半個月,我忙著向圖書館借書,因為發現自己的背景知識真的是太過薄弱;
也忙著去所圖借碩博士論文,因為想要多觀察這個領域的前人研究範圍與方法;
還有上網去找一些其他資料、從別人的論文去發現重要的文獻,再記入自己的小冊子;
在台北時,也砸下重金帶回經典名著《金枝》和其他覺得有趣的大陸書;
前幾天,也特地去老師研究室,幫老師整理研究室的書櫃,藉此瞭解重要的書籍與可用資源。
不過這週末的心情比較低落,雖然時間都是自己的,可是就是沒什麼心情碰書。(─.─|||| 很多條線
上星期無聊,翻完一本劉還月的書,就順便做做筆記吧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劉還月:《臺灣民俗田野行動入門》,台北:常民文化出版,1999年。
卷一 資料蒐集
頁22-民俗學的本身,正好集合了考古人類學和社會學兩類科學的特色。
頁39-二次戰後(一九四五年以後)的民俗特色:
一是中國的民俗而不是臺灣的民俗;二是幾乎所有的民藝戲曲演出,必然不脫捏麵人、畫糖人、布袋戲或南管戲,不僅演出種類相似,就連演出的人員或團體也僅由少數固定的成員包辦......。
頁43-戰後的最初十年,臺灣民俗研究較具代表性的人物:吳新榮、王詩琅、陳漢光、楊雲萍。
頁45-一九六零年代以後的民俗研究:有較多人加入,呂訴上、陳國鈞、廖漢臣、王國璠、吳瀛濤、蔡培火、何聯奎、衛惠林、董芳苑、羅香林、陳運棟......。
頁50-一九八零年代以降的輝煌世紀:老中青三代大結合,互相激盪的大時代,領航者如李亦園、劉枝萬、阮昌銳、宋龍飛、陳炎正、鄭良偉、許成章、許常惠......;
中生代有邱坤良、吳騰達、莊伯和、劉文三、洪惟仁、莊永明、仇德哉、鍾華操、董芳苑;
新生代的崛起更令人欣喜,王嵩山、黃文博、李赫、陳建銘、林明峪、鄭志明、林文龍、劉還月......。
頁51-阮昌銳《莊嚴的世界》,收率了臺灣民間信仰與宗教的諸多現象,且分門別類、系統的整理喊解說,是一本認識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最重要的參考書。
頁62-「志」是「方志」,也就是指地方志書,也就是官方頒佈的歷史。
志書規制:第一,它是官方所修訂的歷史書;第二,它是有地方性、有疆域性的歷史書;第三,修志者都是各個地方的父母官,就是地方行政主管。
「誌」古字通「志」,但官修的志書一般都不加言字邊,久而久之,「誌」成了民間記事的書刊。
另一種「采訪冊」,是各篇章撰稿人采訪所得的第一手資料,尚未整理成方志體例,如果直接拿來刊印,就稱為「采訪冊」。好處:第一,資料並未經過過濾;第二,采訪冊的撰修者都是很有學問的鄉紳、鄉貢。
卷二~四 留待(下)再記錄。
2021~迎接新生命,用愛陪伴成長~晉升雙寶媽
願:
扮演好每個角色,變成更有自信、智慧、散發光彩的人。
蓄積潛沈且發揮自己的能量,改變自己進而影響別人。
扮演好每個角色,變成更有自信、智慧、散發光彩的人。
蓄積潛沈且發揮自己的能量,改變自己進而影響別人。
- Mar 05 Sun 2006 15:21
【實務】劉還月《臺灣民俗田野行動入門》(上)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