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今天寫寫二十四節氣的定義,其實網路上也可以找到很多,我是參考網路和書籍各家的整合。

由於中國農曆是一種「陰陽合曆」,即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運行制定的,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,但中國又是一個農業社會,農業需要嚴格了解太陽運行情況,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,所以在曆法中又加入了單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「二十四節氣」。

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,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「日至」(又稱日長至、長至、冬至),日影最短為「日短至」(又稱短至、夏至)。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,便定為「春分」和「秋分」。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,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,直到西漢時才成為了現在的二十四節氣。〈論六家要旨〉中就有提到陰陽、四時、八位、十二度、二十四節氣等概念。

二十四節氣是以中原地區(黃河地區)的氣候為準,像我們在台灣,秋、冬並沒有霜、雪,夏、秋卻有颱風、豪雨。二十四節氣主要是以地球繞太陽所引起的氣候變化,簡單的說,就是地球繞日公轉軌道上的二十四個點,以反應一年中各個不同時期的氣候寒暑變化。當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時,從地球看太陽,彷彿是太陽在黃道上繞地球走了一週。中國古代的天算家,以黃道上的春分點為0度,每15度定一個節氣。黃道一週360度,一年共有24個節氣,所以每一季就有六個節氣。

二十四節氣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太陽在黃道上每運動15°所到達的一定位置。二十四節氣又分為12個中氣和12個節氣,一一相間。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,所以在西曆中它們的日期是相對固定的,上半年的節氣在6日,中氣在21日,下半年的節氣在8日,中氣在23日,二者前後不差1~2日。
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人民為適應「天時」、「地利」,取得良好的收成,在長期的農耕實踐中,綜合了天文與物候、農業氣象的經驗所創設。在外國的曆法中只有春分、夏至、秋分、冬至四個節氣,而中國曆法中是以「四立」作為四季的開始,即如立春、立秋等。
一年有365.24天,每一個節氣「大約」(非「恰好」)是十五天,方便農人耕作計時之用。

古農村民們即將所有的農事活動,按照節氣來安排,所謂春耕、夏耘、秋收、冬藏、,四者不失其時,則五穀不絕,道理就在此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蘊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