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導演: 陳可辛;編劇: 杜國威、林愛華;演員: 金城武、張學友、周迅、池珍熙

男友說好看,我覺得不錯,但與原先想像有些差異。
可能是受之前看過的歌舞劇留下的既定印象,認為歌舞劇就該熱熱鬧鬧,用歌舞表現演員的內心衝擊或其他烘托,而以這樣的角度檢視之,本片得分可能稍低些,不過這樣說似乎又強求了這部片的導演(雖然我去看這部片的理由其中之一,是想看看少見的華文歌舞片會如何呈現?)。因為,我和男友給這部電影的第一個優點都是內心呈現極深刻(只是其他部分就出現歧異)。
我欣賞這部電影,由女主角的觀感出發當作基點,我覺得孫納(周迅飾)戲裡戲外演的都是某種程度的自己,電影中的電影和她的愛情也有相應,所以她在演出時也在整理自己的感情,或許是因為我曾經有類似的愛情經驗,可以理解那種複雜的心情;十年前,還是追夢的女孩、未經世事卻無懼,十年後,已然是赫赫有名的女明星、卻不敢誠實面對過去的感情(是林見東多次的想喚回她的感覺,她才讓自己又陷入過去的愛戀),姑不論孫納是否真的不想回憶?還是強壓著自己的情感、封印在心的最底處?我現在覺得,並不是沒有愛、沒有恨,而是自己放棄就逼自己去忘記,愛與恨往往只有一線之隔,交織在一起時的又愛又恨,只證明了對象的重要,所以妳在乎、妳付出情感。
而劇本刻意地讓電影與電影中的電影相似度高達百分之九十(當然是指內心的感情糾結,非身份與事件),是為了讓現在的三人各自思考,而交會的中心點自然落在女主角身上,孫納與林見東、聶文前後的一段情,當年與見東的不告而別、未說明所有狀況(見東反而是無意透過好朋友瞭解她走了、與自己的導演好朋友有了新感情等),造成後來他再度想找回從前的老孫,是一種依戀也是某種程度地不甘心,所以他們兩人需要有一段再回到原點去的情節,算是與自己過去的感情好好做一個結束,給它一個該有的結局。現實的聶文則也喜歡孫納,但心中清楚知道孫納的心不是百分百付出、有所保留,孫納最後終於懂了,長大的自己心裡的對象應該是聶文多一些,所以她說「這是一部我一直想演的戲」。
當然,導演沒有給結局,可以說三人都各自有了自己新一層的領悟,但在我看來,是鬆了一口氣的無負擔,聶文有了動力、想再回去拍自己想導的戲,見東或許對孫納還有情感、卻也知道真是該放手的時刻,孫納自己兩邊都沒有跟、但意外拿到自己的「回憶錄:曾走過...」,開心地笑了、流著淚笑了,是困擾著很久的心結解開了的放鬆吧?!畢竟,青春年少還是有留下些什麼的。

關於愛情、關於《如果‧愛》,其實還有很多可以討論的空間,值得大家去觀賞喔!

pa131x34-2.gif
艾瑪[隨處走走]網摘( 2006年1月10日【藝文】類文章 )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蘊清 的頭像
    蘊清

    字格絮語

    蘊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