賽德克‧巴萊(上)、(下):太陽旗、彩虹橋
上映日期:2011-09-09、30;片長:2時25分、2時12分。導演:魏德聖;演員:馬志翔、徐若瑄、溫嵐、羅美玲、馬如龍。
一次看完,才能保有氛圍和悸動。
看完的第一個念頭是,要去查些霧社事件的資料。第二個是,全片都用賽德克語、用賽德克族為主要出發點,切入點很特殊。
在這個認同混淆的時代,的確應該有更多元的聲音,而我們也該學會尊重與包容。
簡單整理了一些,自己的思緒。(其實,還很不完整,可再擴充。)
第一,一個人的一生,選擇相信的價值,該是什麼?
在片中,看到1930年的霧社,十二個賽德克族高山原住民部落,各自分化為政,各有頭目、互爭獵場。
在賽德克的神話裡,每個賽德克男人都要證明自己的勇武,必須出草、拎著頭顱,以換取臉上的紋面刺青,那圖騰代表自己取得一種權利,換得在死後,挺著胸膛踏上彩虹橋、前往祖靈的家。而賽德克女人,必須練就好的編織技術,並在家帶孩子、支持著男人。
在馬關條約後,日本人用不公平的方式對待,賽德克族人們只能忍耐或藉酒消愁。
在莫那魯道和鐵木瓦力斯的衝突時,電影讓天真的日本孩子道出賽德克的處境:「獵場還不都是日本人的!」輕輕帶一句話,兩個頭目的戰爭暫時緩和了,卻強化了和日本人之間的對恃。
賽德克其實該一致向外,但是每個人的選擇不同。
是要拿戰鬥換圖騰與驕傲?還是要捍衛自由、血祭祖靈?還是就繼續隱忍,讓孩子能平安長大?死了以後,選擇葬在日本神社?還是前往彩虹橋?
看不同社的族人們,互相殘殺,再由族人一一指認首級,淚水在眼眶、聲音在顫抖。
生命,顯得多麼微小,一個個為換得金錢,而丟棄在牆角的的首級,心中應該都在哭泣。
看成群的女性,為成就男性的戰鬥,而選擇犧牲自己。為了不拖累,為了有更多糧食留下,為了讓自己的生命能發揮更大的價值。
成群上吊而亡的畫面,搭上唯美的色澤、美麗的背景,襯托著偉大而蒼涼的毅然。
但是,我同時也知道,他們都不後悔。他們為自己選擇最悲壯的死亡方式,無論戰鬥或自盡。
因為,在他們決定的同時,明確知道自己正在做對的事,是自己認同的價值。所以,死亡,顯得尊嚴莊重。
第二,何謂英雄?
莫那魯道,是否能稱為英雄?我想大家的回答,都不同。
在賽德克的神話裡,生命的源頭一半是樹木、一半是岩石;而莫那魯道過世後,被發現的遺體,一半是白骨、一半是木乃伊。
這是否暗示了什麼?或是導演想表達什麼?還是只是個巧合?我不知道。
莫那魯道的勇氣或冷靜,是令人讚賞的。勇於下一個重要決定,願意為了達成目的,而等待時機。智慧是年齡的累積。
但是,他也是人,他的許多行徑,也顯示他的衝動與霸道。不過,我想,也只有他自己或他的族人,能對他有完整的評價。
研究所時,讀了些講「英雄」、「族群」的書籍或研究;兩相對照下,台灣並未真正出現明確的英雄形象,論述尚未建立,大多是覆述西洋理論。而電影裡,結局也沒有提供答案。我想,電影是提出導演想法,用多元的方式呈現他所看到的事件。
歷史上的霧社事件還有許多資料必須研讀,思緒才能更清楚。但是,就文化層面而言,引發的眾多討論,與民眾的好奇心,是值得肯定的。
其實,我比較喜歡上集;看完下集,也沒有哭。下集的節奏比較快,情緒節奏也比較快;可是,互相殘殺也多很多。雖然,明快的音樂與精緻的場景,加了很多分,可是情節部分,仍舊沒有上集感覺完整。
總之,我覺得這是一部(上+下)值得推薦的電影。
另外,我還想到一些作品。
1.黃春明〈戰士,乾杯!〉,主角是台灣原住民--魯凱族,寫原住民的處境。原住民隨著政權的變動,被迫一再改變自己的國家認同。
《賽德克‧巴萊》則是突顯原住民的智慧,他們的心理掙扎,因為無法改變現狀,只得借酒澆愁或嘲笑日本人等。
2.電影〈南京大屠殺〉,同樣有許多殺戮,屠殺後被埋成屍體山的畫面,永遠不會忘。
相較之下,《賽德克‧巴萊》的「出草」和集體上吊、乃至自殺,畫面都處理得比較精細,且不血腥過頭。
但,都非常悲慟。
3.《阿凡達》裡的生命樹,納美人圍繞著樹而獲得新生的能量。
4.《少年小樹之歌》講印地安人,透過小樹談論信仰、交易、人的價值、人與自然的關係等。
《賽德克‧巴萊》因為加入神話,感覺比較豐富;而此三者面對自然的態度,是相近的。
更多延伸閱讀:
電影官方網站(有人物關係圖)、藍祖蔚「藍色電影夢」(導演工程、薪火工程、製片工程等三篇)、管仁健「台灣原住民的中國心與日本情」、新台灣週刊「鄧相揚 霧社事件」、哈囉~馬凌諾斯基*2:「因為不瞭解,關於賽德克巴萊」、「賽德克巴萊短評」(上下)。
看到公視《日光大道》採訪導演,他說:「信仰彩虹的民族,和信仰太陽的民族,忘記信仰的是同一片天空。」就是這部片的主題,說得挺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