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學生們在108課綱後,開始要上傳學習歷程。

我也想回顧曾經學習過的領域,找尋隱藏在背後的「天命」。

 

大學和碩士都是本科,中文系所畢業後,教職就是任教國文。

而想整理的是除了求學歷程外,自己有興趣、曾接觸的部分,有些免費、大部分都是需付費居多。還有一些曾經做過的事,與累積的能力。

 

(一)順著流

大學加入系學會,擔任行政秘書一職,主辦/協辦過中文週、迎新宿營等活動,學會寫活動企劃書、擬支出,也要試著想宣傳方式。學著辦活動、籌劃與實際舉辦其實都是考驗,當時也沒少過衝突,但現在覺得這些經驗很可貴,我們會吵架也會一群人夜遊。

 

研究所時,除了讀了很多的學術書籍、還偷空看了很多電影,大量閱讀學術文章、包含很多中國發表的期刊,不知不覺學會看簡體字。20057月也開始寫部落格,開始了就是好事。小時候就蠻喜歡電腦,記得曾經主動要求媽媽讓我去學,後來從電子報開始寫,blog也輪轉過Yam蕃薯藤、樂多、無名,最後才在痞客邦落腳,認真的時候,也會自學、研究簡單的語法與拼圖等技法,精益求精。2005.12入圍「華文部落格大獎影視娛樂類」。

 

畢業後,同年拿到教師檢定資格(我的教師證可以教國中或高中,有修特殊教育學分),也開始當代理老師自己賺錢,同時準備教甄。每年考季(約從34月開始,有學校招聘就可以去考試,一直到當年度定下來有工作為止)都很煎熬,所以直至成為正式老師後,才開始自己安排比較多旅行與學習,有自己的錢可以運用。

 

實習、代理老師時期,跟著帶校刊社、直接編輯/撰寫輔導月刊,也參與校慶專刊,協助音樂營。帶學生去比賽,跟著參加作文比賽、拿到第四名。

後來報名了高師大的「作文師資養成班」,進修作文知識。還有文藻「華語教學研習」,對華語教學有粗淺的探索。

也參加國文學科中心「103年種子教師培訓」,同年(即2014年)完成彩色頁「讀書會帶領種子人才初階培訓」。

 

2016.08~2018.07當了兩任訓育組長,負責主辦/協辦學生活動,帶領班聯會/社聯會,所有班級活動與社團活動幾乎都有訓育身影,如:高一新生訓練、高二大露營、高三畢業紀念冊+畢業典禮,校刊、考生加油、週會活動等,瞭解了和教學領域很不同的經驗。

我的碩士論文被花木蘭出版社相中,一開始是出版紙本(一整大套,多由各校/各圖書館購買收藏、參閱),2017年也有了數位版。

 

發現自己不足,覺得該技能很重要或很想知道,就會想辦法找機會去學習。如:覺得班級經營很重要,蠻常自己參加校內外的輔導類研習,一度覺得自己是否可以轉行輔導老師/心理諮商,但是心理方面越學越覺得人心複雜,也就打消念頭了。

 

(二)想開創

再來,一系列的木工課。有幸能參加打狗文史再興會社「2014城市考古與木構美學」、「學習型修復木門」,我們製作了木門、木窗,分別在哈瑪星、橋頭工作過。我們除了實際動手做,還要繳交考古報告,後來我也寫文章、參與他們出版「新濱老街木工班」一書。也參加過一陣子讀書會。

另外,2015年四月底五月初,也在敘事咖啡屋上了「作詞工作坊」,是黃錦敦、哈克與謝銘祐一起當講師,也是特別的體驗。

2015~2016上了一連串身心靈課程,從「光的課程」、「身心靈諮詢師」(精油、花精、心靈圖卡、職涯分析),發現每個領域都很寬廣。

後來,想加強語文能力,所以2016.12~2017.06去「巨匠美語」,拿完初階證書、課程到期就沒有繼續了。

然後,2018年想學習理財,寒假上了「商管類群種子師資培訓」,三天工作坊。

2019年寒假與暑假,拿到高雄文學館「高雄文學種子教師培訓」的初階與進階、得到認證。暑假還意外參加「心教育工作坊」,接著又跟了一些課程,「五心對話工作坊」、「多元體驗工作坊」等,也又開始讀書會,因為疫情爆發才暫停。

 

我很喜歡和伙伴一起學習、分享生活。

伙伴大都會覺得我兼具知性與感性,因為細心體貼也能理性分析。

但我覺得我不太會安慰、接住學生,應該說我沒有把握能帶領或引導、或隨意說一些敷衍、無所謂的話,因為我會很在意、有時會有點不知所措。可是仍舊一直想加強自己的能力;可能也要加強生活中的感性與敏銳。也要試著多主動、多關懷、多相處,因為和原生家庭相處較少,所以和朋友、同事或學生的相處常常會有困惑,比較沒辦法一下子和人很熟,或是很熱情。

 

以上就是找尋天命的線索。發現自己是在完整帶過高中三年完整的一整輪之後,才開始追尋、照顧自己的內在;之後則想找到兩者之間的平衡,現在有了家庭,懂得越來越多,也更要好好照顧、發揮自己的所知所學。

arrow
arrow

    蘊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